2019年9月5日 星期四

素養導向教學-五上第一單元觀測太陽(翰林版自然科)-素養導向教學

#五上翰林版自然科 #第一單元觀測太陽 #素養導向教學 #備課思考及教學反思 #李金生
分享者:國小自然輔導員 李金生

觀測太陽這個單元,根據學習內容INc-Ⅲ-13日出日落時間與位置,在不同季節會不同、及INc-Ⅲ-15除了地球外,還有其他行星環繞著太陽運行。只要讓
學生了解,太陽在日出日落的時間與位置,在不同季節有所不同,且除了地球外還有其他星體也繞著太陽運行就可以了。因此透過這個學習內容,除了認知上的學習外,還可以培養學生那些學習表現呢?
先從標題談起,翰林版的編排從1-1一天中太陽位置的變化說起,接著1-2一年中太陽位置的變化,然後1-3太陽與生活的關係。從一天中太陽升起落下談起(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學習,學生常常看見日昇日落的情形,這也是學生的生活經驗),透過1-1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,如何測量太陽的高度角與方位(作為描述地球與太陽,相對位置關係的描述),然後運用測量太陽的方法,長期測量後發現,一年中太陽位置的變化,和溫度高低變化的關係。最後再談到太陽與生活有什麼關係。
學生的先備知識,在四上月亮單元,學生已經知道要描述,月亮與地球的相對位置關係時,需要測量月亮的高度角與方位,在光的單元中,學生也清楚光照射物體會產生影子,且影子的方向與光源方向相反,因此光源、物體、影子會呈一直線,也知道月亮會東昇西落。學生的生活經驗,知道太陽會升起落下,且人站在太陽光底下,會產生影子,且影子也有長短之分,學生有時也會進行踩影子遊戲。
在1-1一天中太陽位置的變化中,活動1-1-1先從陽光與影子的關係談起(首先學生需要先了解,太陽與影子的方向是相反的,雖然四年級在光的單元中,已經學過光源與影子的方向是相反的),但是有些學生對此概念並未深化。由於用肉眼直視太陽,會導致眼睛受傷,因此我們在觀測太陽時,常觀測的是太陽照射物體後的影子,由影子的方位反推太陽的方位與高度角,因此太陽、物體、影子成一直線的概念,是本單元的重點之一。
在課本中陽光與影子的課文中,首先呈現同一地點,在不同時間觀察大樹的影子,影子有什麼變化(圖中也有方位的標示)?課程一開始,可以先請學生觀察這三張圖1分鐘,然後發表他們觀察到了什麼?之後再請學生回答,若學生回答內容,沒有聚焦在不同時間影子的長短與方位,老師再加以提示,再讓學生觀察後發表,將學生發表的內容,統整在黑板上(PO觀察,閱讀文本觀察)。也可以讓學生觀察討論後發表(PC和同學討論並傳達)。
也可以將學生觀察所得進行統整,以表格方式呈現,如果以文字敘述上午大樹的影子是位在西方,影子最長,中午影子在大樹周邊,影子最短,下午大樹的影子在東方,影子較長(文字敘述較冗長)。若改以表格呈現,學生可以很清楚知道,使用表格比單純文字敘述,更簡明扼要且一目了然。
此時可以先和學生討論,除了觀察的時間不同外(有3個時間),還要記錄那些資料,如影子的長短、影子的方位、太陽的方位、因此橫向要畫4格,縱向也要畫四格,然後將表的部分內容填好,其餘讓學生根據先前討論自行填入。(Pa能製作表格,分析觀察到的結果)
透過這一頁的教材內容,因應不同的教學方式,我們可以培養學生具備三種不同的學習表現。通常每次上課都會把一、二個(最多兩個)學習表現,透過課程讓學生將此學習表現,由淺到深,由粗糙到精細,漸進練習後養成。但是並不是說每一次課程,學生只有學習到一種學習表現。每次的課程,都會融入許多的學習表現。但是記得每次的學習表現,重點只有一個,漸次養成,然後學生的能力就會越來越好。
上課後反思及成果
學生透過觀察三張不同時間,同一地點的大樹樹影圖後,討論歸納結果,並上台進行發表,其中部分學生有把生活經驗,也寫進觀察的結果中,如陽光越強陰影越明顯,反之亦然。有部分學生也將觀察結果進行推論,如早上太陽在東方,陰影在西方,下午太陽在西方,陰影在東方,由此可以推論太陽是東升西落。老師在黑板上將表格的畫法,及表格的部分內容填入,請學生利用時間自行完成。下次上課時,就可以問學生,為什麼早上和下午的陰影比較長,而中午的卻比較短呢?作為下次竿影實驗的引起動機。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00000535147020/videos/pcb.2446908738735016/2872165749477902/?type=3&theater&ifg=1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自然領域國小組行事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