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5月19日 星期五

華龍國小-戶外教育社群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華龍國小  李順興
臺中市教育局-體健科活動-105學年度戶外教育計畫,
今天是第二次的『遊學』,從上學期就一直跟本校二年級老師密切討論,希望戶外教育的地點能夠給予學生全然不同的學習體驗與生活經驗,於是,我們決定了~~太平區『磨仔墩生態農場』… 
cats
『磨仔墩生態農場』主人馬哥本身是金門人,來到台灣後就致力於農場的開發與經營,本著自然-生態-環保-教育的理念,讓初次來到農場的我們,大開眼界,而山中的小小城堡,有無限的巧思與心血,隨處可見…
而二年級學生一到農場,即開始分組進行體能訓練及山野活動,每一項設施對於學生來說是那樣的新奇,是如此的好玩,不僅能訓練學生的膽識,也能展現學生的生活技巧,是一處屬於二年級學生的遊學天堂…
除了該有的體能訓練之外,園區還有許多生態值得我們去學習,像是獨角仙最喜愛的光臘樹,山羊的生活習性等,園區的老師們也都一一帶領我們去認識,收獲相當多;最後,學生製作屬於自己的黑山羊筆筒,在製作期間,看到學生互相合作,彼此鼓勵打氣,這真是一幅最美麗的戶外教育風景…
感謝當天隨行協助的曉雯組長-秀文組長-小天使慧茹,更感謝二年級老師的配合,感謝大家...
IMAG0842

1060519文光團務會議

1060519文光團務會議







輔導員增能-106.05.19化學及生物共備課程發表

輔導員增能-106.05.19化學及生物共備課程發表

1化學組:利用蝶豆花(花青素遇酸變色)及密度分層進行教學



蝶豆花--創意教學教案


 2.生物組:透過種子流浪記的教學設計學習[種子的傳播]




生物組---果實育種子流浪記--學習單 




2017年5月12日 星期五

黴菌教學

時數少教不完?~以黴菌教學為例 /東汴國小 許彩梁
~經常有人問我,我們的自然課從三節變成兩節,那你上得完嗎?這問題本身就有問題。課本或許上不完,但是只要掌握課程的核心,掌握學習的延續性,沒有上不完的問題~
黴菌教學的前一個星期,我先交代孩子要「培養」發霉的東西,並帶來學校。孩子有一半是沒有做到這動作的(這是另個層面的問題),另外的一半,有許多人的黴菌是尚未長出來。我以問答的方式,詢問他們:「這星期是如何設計培養黴菌?」。大部分的孩子,多了解要培養黴菌的「撇步」,這已達成了第一個教學目標了~先提出黴菌可能喜歡的環境。
接著,再讓孩子發表桌面上分組工具(鑷子、放大鏡、手機顯微鏡、ipad等)的可能用途(用問思方式,非直述),以放大鏡和顯微鏡的使用先後為例,談工具使用的順序原則。分派各組任務:一、每人要用60倍的手機顯微鏡,拍攝一張美麗的黴菌照片,二、把各組認為的「一株」黴菌(小朋友詢問為什麼用株,回答:因為以前的科學家把黴菌歸類在植物類別)。孩子利用十分鐘的時間觀察並繪製各組的「一株」黴菌。
進行的時候,第一組子荃發出驚語:「老師,我的黴菌在動ㄟ!」我靠近一看,果然,有些黴菌(菌絲)左右、上下不規則的動了一下,我趕緊請孩子錄影下來,其他組別也靠過來看會動的黴菌,我在想:「黴菌生長速率也太快了吧!」大夥兒對這現象讚嘆不已,直呼太神奇了。因為其他組的黴菌,多半是一沱一沱的(因為被塑膠袋壓扁了),並沒有發現這樣子的現象。
接著各組派人發表他們的「一株」黴菌(當然只有第一組的黴菌比較像樣),我並沒有給予哪一組畫的「正確」的話語,因為每一組畫的都是他們看到的現象,這部分也是等到下星期一併解決。發表完,各組將報告放在白板上,我請孩子統整「你發現各組的黴菌有哪些不同?」,於是「黴菌有不同的顏色」、「黴菌有不同的樣子」、「水果和麵包都會長黴菌」等等,這概念對沒有真實看過黴菌的人而言,願意死背的還是能過考試,但是我們這樣子的學習過程是很自然的,很真實的,我比較喜歡這樣子。
接著,我問:「為什麼第一組的黴菌看起來和其他組的不太一樣,好像比較清楚!」孩子們想了一想,說「原來,第一組的黴菌沒有被壓扁」。我繼續問「那下星期要怎麼做才好?」他們也知道避免被塑膠袋壓扁的方式。我想,下星期應該每個人都可以看到漂亮的黴菌。
但是,這一單元要的可不只是認識黴菌的構造,更重要的是進行「變因」的控制。因此,我把最初寫在白板上的「撇步」再拿出來再反芻一番,小朋友了解了,溫度、水份、陽光、種源等等,可能是影響發霉的變因。之後,我請各組討論設計一個實驗證明「變因」對發霉現象的影響。他們設計後,我把夾鏈袋和培養皿放在桌上(教具箱的)說,如果你們的實驗會用到這些東西的,請自由取用。我告訴他們,期待下星期能看到「會動的黴菌」。
下課前,一個孩子舉手說「顯微鏡可不可以借我們帶回去」,我就喜歡孩子提出這種要求,我也不怕孩子弄壞實驗器材,我總認為:「器材有用到總比放在那邊長黴來的好。」我說「好啊!每組帶一個顯微鏡回家,如果有好的黴菌照片,用手機拍下來給我看。」二節課的「進度」大抵如此。到這裡,看似課程結束了,但是那一天晚上一位同學line了一段影片,驚訝的說:「我的黴菌也會動!」我很高興孩子回家還在搞黴菌,等到我仔細看了影片,我終於知道第一組的黴菌為什麼會動了……。
台灣許多學校經常標榜他們的美語課一週有多少節、國語、數學課有幾節云云。但,我要說的是,上幾節課不是重點,關鍵在孩子上課的時候有沒有投入,課程結束後有沒有延續。自然課可以一個星期兩節,但是自然的學習如果超過了這節數,每週幾節課就不是問題;老師掌握了課綱的精神,就不會有上不完的擔憂。回到學習的本質,學習者的學習角度,才是問題的核心!

2017年5月9日 星期二

1060509跨領域-美感教育工作坊3-課程設計

 106.05.09跨領域-美感教育工作坊
從課程架構、課程概念到完成課程的設計

垮領域的進行[美感教育]課程設計
國小自然領域[美感教育]課程設計,透過課程體驗自然、永續及人文的美

自然領域國小組行事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