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4月18日 星期二

#自然科 #南一版 #六下第二單元防鏽與防腐 #食物的腐敗與保存

#自然科 #南一版 #六下第二單元防鏽與防腐 #食物的腐敗與保存    作者:頭家國小 李金生
一開始以日常生活中,發現到橘子及吐司發霉切入,請問學生食物發霉時是什麼樣子的?接著再說明黴菌是一種微小的生物,可以利用放大鏡或是顯微鏡看清楚,有些更微小的生物則需要顯微鏡才能看得清楚。
課本對於微生物,並沒有說明前因後果,就直接以黴菌帶入。因此先補充巴斯德的鵝頸瓶實驗結果,讓學生清楚了解,微生物在空氣中無處不在,且食物會腐敗,是因為微生物的作用。另外再說明微生物可包含細菌、病毒、真菌、黴菌……等,讓學生了解只要是微小的生物,我們一律以微生物稱呼牠們。接著介紹黴菌的組成包含菌絲、孢子囊、孢子等構造。
接著探討影響黴菌生長的因子,將吐司放在潮溼與乾燥環境下、與吐司放在冰箱與室溫下,觀察幾天後吐司的發霉的情形,由實驗證實吐司在室溫與潮溼環境下較容易發霉,因此我們可以得知影響微生物生長的因素,主要是溫度與濕度。
既然知道影響微生物生長的主要因素,是溫度與濕度,那麼控制溫度與濕度是不是就可以延緩食物發霉?在控制溫度上我們可以怎麼做?才能延長食物的保存期限?例如:低溫:冷藏(微生物仍然會生長繁殖,只是速度比較慢)冷凍(大多數微生物進入休眠狀態,一旦環境合適會大量繁殖)。高溫:罐頭裝入食物密封後經過高溫殺菌,因此罐頭可以放在室溫下,不必放冰箱,仍可以保存數年之久(若未開封的罐頭,有突起或是有破損時,建議不可食用,因此時微生物,有可能已經進入罐頭內大量繁殖)。
降低濕度的方法如:風乾、曬乾、醃漬…等方法,在以前冰箱還沒有發明時,鹽漬與糖漬(滲透壓的概念)是最常使用的方法,除此之外現在食品工業越來越發達,也有許多降低濕度的方法,如食品包裝中加入乾燥劑,有些微生物很喜歡氧氣,因此加入脫氧劑(順便介紹脫氧劑:脫氧劑是鐵粉,鐵粉生鏽時會吸收袋中的水蒸氣與氧氣)。
除此之外,為了讓加工食品延長保存期限、保持美觀、提升口感等因素常無形中又加入的添加劑,以食品包裝袋外部所印的資料,加以說明。這些食品添加劑,固然提高了食品的保存期限、或是口感與美觀,但種類繁多的添加劑是否會對人類的健康有影響,則是購買加工食品時,每個人必須做的考量。
另外由於微生物是一個抽象的概念,因此提供簡易手機顯微鏡,請學生攜帶智慧型手機進行觀察,觀察發霉的吐司與硬幣、衛生紙、金魚藻…等,讓學生感受到在微小的尺度下,這些物體的樣子,與我們先前的認知有多麼大的差異!
另外微生物雖然個體很小,但影響我們的生活是如此的巨大,導致食物腐敗與動植物死亡…等,但是微生物真的對人類只有缺點沒有好處嗎?倒也不盡然,有些食品可以利用微生物製成如:起司、醬油、優酪乳…等,也可以用來製造抗生素(二十世紀醫療最偉大的發明之一),更重要是在生態系中扮演分解者的角色,若沒有這些微生物,死亡的動植物屍體,養分將無法循環再利用,若真是如此的話,地球上又會是一個怎麼樣的景象呢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自然領域國小組行事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