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3月29日 星期三

106.03.27屯區公開課~東汴國小公開課

東汴國小公開課討論會 逐字記錄/許彩梁
任課教師:許彩梁
時間:1410-1430
地點:豐原淨水場辦公區門口
因為覺得大家的專業對話很精采所以放在這裡!
(謝謝文香錄影 才有逐字稿的誕生)
A師:一般老師認為帶小朋友出來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,是什麼想法或動機讓你
敢經常帶小孩子出來進行戶外教學?
許:(指著以前教過的林哲賢老師)他應該最清楚,二十幾年前我就是經常這樣子帶小朋友出來學習,你問我為什麼我也不知道,當初學校告訴我沒有老師帶出去戶外教學,也沒有相關的申請表單,我就從寫簽呈、聯絡參觀地點、遊覽車、寫聯絡簿、收費等等,樣樣都自己來,後來也「習慣」做這些事情了,不覺得麻煩了。
B師:我看到小朋友從集合到出來,沿路上他們的秩序常規方面都做得很好,你有做很多的訓練嗎?
許:很多人看我上課經常有類似的疑問,但是我要說的是,我不會特別交代他們今天要特別乖一點等等的,我認為應該是他們「習慣」這樣子的學習模式。對於一個不習慣這種學習模式的孩子而言,改變原來學習模式的時候,他會很high,但我們的孩子習慣這種在教室外的學習模式後,他們的心是很穩定的,不太需要特別交代他們要有麼表現。
B師:真的沒有什麼前置的訓練?(許:我們的前置作業就是不斷的用這種學習的模式)因為,我們一出去要不斷的交代孩子要遵守這個、遵守那個的。
A師:我發現們跟老的互動好好喔…他們很踴躍的發言,不會害怕舉手。
許:除了習慣之外,就用一些誘因,我會用獎卡,今天在車上不方便發獎卡,我就用平常我們跑步記圈數的「記數器」讓各組組長按累積獎卡數,以組為獎勵單位,個人為小組爭取「榮譽」,並鼓勵較少舉手的孩子,只要他們舉手了,我就會優先指定他們,鼓勵大家把自己的想法提出來,不給予「對」、「錯」的評論,孩子就會踴躍發言,獎卡的累積最後是登記、記錄,沒有給特別的獎品,但是,孩子似乎也無所謂,就是習慣舉手發表,幫小組爭取獎卡數
C師:請問,剛剛遊覽車上,你都是順著沿途看到的景致,邊走邊提問。第一個問題是,是否這一條路線你會事先準備,並且設想一些提問,但不一定百分百,但你如何確保小朋友回答的問題能提供足夠的資訊,並且讓這些資訊讓你能夠再回來反問他們,然後一路貫穿起來,成為參觀前必須具備的先備知識,整個是整合貫穿的。
許:謝謝你發現整個教學內容其實是整合、貫穿在一起的。我認為,第一還是要先進行備課。特別是這幾個星期,我對豐原中正公園的日治水道很有興趣,所以我上網找了很多資料去認識它,發現,原來它和今天參觀的自來水淨水場是連結在一起的,我沿途也把稻子、圳道和媽祖遶境等連結過來,你問我怎麼有辦法這樣子做,我想是「經驗」吧,或說,我為了這一堂課已經準備了二、三十年了。(A師:你經常能把孩子學習過的概念拉進來教學活動中。)
D師:你在操作的時候有一個步驟,你是依據自己的背景經驗等。你能不能給我們一些建議,也就是想要依序這樣子步驟操作的老師,而我們不是自然主科的老師,在操作的時候要如何抓到自己的主軸。
許:每一次設定一個小主軸,不要太大,我今天設定的是自來水管線運輸為主軸,教學中經常會岔出去但隨即再拉回來,例如談到「圳」之後,再拉回來;岔到「稻田灌溉」再拉回來;岔到昨天媽祖遶境造成頭汴坑大塞車,談媽祖遶境除瘟疫和衛生飲水問題,話題岔出去了,再拉回來;從日本到台灣因霍亂死的人數比戰爭死的人數多二三十倍,因此日本總督府規劃台灣衛生上水道(自來水)的歷史,岔出去再拉回來。或說,在我的概念裡面,戶外是全方位的,不是專屬自然科的、不是只有地質、地形,或說,自己的想法打開了以後,所有的東西都會進來,成為教學的一部分。或者說,自我的訓練過程中,對周遭的事物、現象多會有興趣,然後進行鑽研、探索等。
C師:(手比任務單背面的地圖)我想問這張圖中,有些老師採用的是直接說明,也就是地圖裡面什麼東西代表什麼意涵,但你沒有這樣子做,你讓孩子自己觀察這一張圖,然後進行整合式的問答,你如何確保孩子能理解上面的圖到什麼程度,或說,你的目的是什麼。因為你用的方式是沒有先說明,而是透過提問讓他們去整合認識,這種方式有助於孩子的什麼能力呢?
許:應該是這樣子說,我讓孩子跟著我理解這一張地圖的順序去理解這張圖,而不是我理解完之後的「概念」去指導他們;第二個是,我可能比較接近孩子的思考,所以我設想用他們的思考模式,帶著他們去理解。也就是,我們跟著小孩子的思考去思考,而不是把自己消化完的東西「交」給他們,這種過程我想對教學是有幫助的。
E師:今天看到汶芫這麼會提問,我是相當的驚訝,他平常上課雖然偶有提問,但是像今天這麼精準的講出來問題,我實在是很訝異。
許:第一個,我認為汶芫的生活經驗是相當足夠的;第二,我相信他中午是不睡覺的,所以這時候(當天是中午一點出發,二點十分到達)他的腦子是清醒的,有一些平常很會發問的,因為中午他們很想睡覺,今天都當機了,甚至睡著了。這是生理需求,我不會刻意叫醒他們。
F師:帶出來之前,要如何讓孩子去準備相關的學習背景,你是如何做的呢?
許:這一次並沒有特別做先前的學習準備,因為最近我的時間和孩子的學習都卡得很緊,這學期「特色課程」之前是進行「枇杷」主題,上星期開始是「能源」主題,所以沒有時間交代或準備。但,假日型的戶外教學,我都會要孩子先針對該次的學習內容進行準備,報名表的本身就設計有課程的準備。這一次的回家課業也是要他們完成今日的學習地圖。或說,今天孩子雖然沒有針對自來水做先前的準備,但,我在車上和幫他們進行備課,把他們的經驗連結過來,例如:環山部落的自來水系統、蝙蝠洞近日自來水接通、中年級學習過的連通管、社會科的學習等經驗進行連結,這些可以幫助他們學習。(G:我看到一個孩子用手機在車上查詢相關的資訊)我會約束他們使用手機上網的情形,但是我鼓勵他們善用手機學習,所以,即使用手機查詢我的提問,我也不覺得他「作弊」啊!我們的孩子長期訓練下來的結果,的確是跟你們看到的學生不太一樣。(A師:真的,我們帶孩子出去,一定要千交代萬交代要怎樣怎樣的,但是,我發現你們的孩子不用ㄟ!)許:他們的學習生活就是這樣子,習慣了!
G師:一路上我一直覺得老師的背景是很重要的,如果老師的生活背景沒有這些就要去學習,像我小時候住在大甲那邊,老師提到圳道灌溉那一塊,我就比較有感覺(許:大甲灌溉系統大致上是從鐵砧山北面引大安溪水)對於先備知識不足的老師要怎麼整合是有一點困難的。
許:我以自己的經驗來談,我的專長就是看到什麼東西,就可以整合什麼,這些經常是透過平常經常思考問題,成為自己的「發現」或「觀點」。例如:為什麼國道四號旁,大甲溪裡面都是礫石,而大肚溪在同一個相對位置都是泥沙,就和今天談的連結在一起,因為台中盆地北高南低,大甲溪位置比較高,出海前的溪流坡度是比較陡峭的,根據課本學習的知識,坡度高的搬運用較強,留下的顆粒是大顆的,大肚溪相對平緩,所以顆粒小堆積的就是沙子。這東西沒有老師告訴我,但是我經常經過這兩條溪流,看到這差異我想了很久,最後才被我想通。也就是,我們學到很多基本的知識概念,需要和生活進行連結。就像是今年寒假我帶學生去環山部落,我很驚訝這裡為什麼有自來水系統,東汴國小都還沒有啊!當時想說台灣自來水公司設站在這附近?(當然不可能是這裡的水處理後,再打上近2,000公尺的高度)後來,不斷的在網路上查詢資料,才了解,原來有一個「簡易自來水事業管理自治條例」,也就是說,環山部落的自來水和台灣自來水公司沒有關係,只要該地需求量超過某一個水量,社區就可以成立管理委員會申請自來水系統設置,也可以申請政府給予補助。但是,處理程序會比自來水公司簡略,這也是回程,我要比較、統整的問題之一。其實,我還有很多東西要知道的,就像是,我想要找頭汴、東汴的自來水管線的加壓站在哪裡,這問題對我而言,就是我還想知道的疑問,因為,我昨天去非洲鱷魚場後方的山上找到自來水公司水塔的遺跡,回去我查了網路,似乎山區管線的加壓站設在北屯區,但是我又產生另外一個疑問,就是北屯離東頭汴有點距離,壓力有辦法傳遞這麼遠?我就是這樣子一邊教一邊學一邊會。
~結束~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自然領域國小組行事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