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1月27日 星期日

#六上自然科 #南一版 #第三單元變動的大地 #3—2地表的變化
T:小朋友現在地球的表面﹐去除掉動植物後﹐主要是由什麼組成的呢?S:石頭跟土壤。地球一開始形成時﹐是一個熔岩之海﹐慢慢冷卻後形成岩石﹐這些岩石經過風吹、日曬、雨淋等﹐各種氣候因子的作用後﹐岩石被風化而形成小石頭或是細沙。這些細沙﹐再加上動植物遺骸﹐腐化後的物質混合﹐就稱為土壤。T:三年級上到植物﹐植物生長需要哪些因子?S:陽光、水﹐空氣、土壤..T:大多數植物的根﹐需要固著在土壤內﹐也會從土壤中吸收營養﹐因此若我們將有毒的廢水﹐或是廢電池﹐亂丟到土壤中﹐會發生什麼事情呢?S:土壤會被汙染﹐長出的植物就有毒。T:植物生長提供給動物食用﹐而人類又食用這些動、植物﹐因此最後誰會受害?S:人們。
T:地球表面的岩石與土壤﹐會受到那些因素而改變呢?S:風T:還有呢?只要可以改變地表樣子的都可以算喔!S:地震、火山爆發、颱風、土石流…等。流水是改變﹐地表面貌的重要因子﹐因此課本設計一個實驗﹐讓學生來了解流水﹐如何影響地表的樣子。這個實驗因場地因素﹐因此想在運動會後﹐以學校沙坑作為試驗場地﹐讓學生將沙子堆成小山﹐再用澆水器模擬下雨的情形。由課程影片中發現﹐流水量越大﹐搬運量越多﹐且搬運的石頭也較大﹐另外搬運下來的泥沙與土石﹐也會因流速變慢﹐而堆積下來。在表面的土石﹐也會因為侵蝕﹐而改變樣子﹐因此可以歸納﹐流水通常有侵蝕、搬運、堆積三種作用。
既然已經知道流水﹐可以改變地表的樣貌﹐而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流水﹐當然就是河流了(如果能親自到河流的上、中、下游觀察是最好)T:河流是怎樣流動的?S:由上到下T:由高到低﹐因為地球上較低的地方﹐都變成海洋、河流、湖泊。如果沒有辦法親自觀察河流﹐從觀賞影片中﹐適時地暫停並詢問學生﹐在影片中看到什麼﹐讓學生可以透過觀察﹐河流上、中、下游的石頭﹐與泥沙的堆積﹐來判斷現在﹐是位於河流的哪一段。也讓學生了解﹐當河流中的水流動時﹐因岩石與土壤結構﹐有比較緊密與鬆散的差別﹐較鬆散的易被帶走﹐因此形成凹岸﹐又因形成凹岸(根據白努力原理﹐凹岸流速會變快)﹐因此侵蝕得較為嚴重﹐而凸岸則形成堆積作用。所以河口地區﹐常會形成泥沙堆積﹐而形成平原的緣故。請學生以表格方式統整﹐河流的上、中、下游﹐搬運、侵蝕、堆積作用的影響。其中關於上、中、下游搬運的排序﹐可以不必再多加探討﹐因為上游流速較快,可以搬運中、小型石頭與泥沙﹐而中游因水量較大﹐可以搬運較多的泥沙﹐所以到底誰搬運的比較多﹐比較難以確定﹐讓學生知道有搬運作用就好。
流水作用除了有河流作用外﹐還有海水的侵蝕、搬運與堆積﹐以野柳地質公園的影片來說明﹐影片中有許多的海蝕洞﹐蕈狀岩…等都是海蝕地形之一﹐其中最著名的野柳女王頭﹐在風蝕的作用之下﹐女王頭的脖子會越來越細﹐在未來的日子中﹐如果不做任何防護﹐相信女王頭這個景觀﹐將有可能消失不見。其次在畢旅時﹐導遊姊姊說﹐在墾丁海岸某些地區的沙灘﹐因兩次颱風過後﹐沙灘上的沙子大幅度的減少。沙灘其實就是﹐海水的堆積作用造成的。
另外地表的變化﹐從46億年前﹐地球形成時就開始了。現在仍然還在持續進行著﹐美麗的地球﹐在200萬年前﹐人類這個因素加入後﹐未來地球的面貌﹐將會變成什麼模樣呢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自然領域國小組行事曆